中国石油储备进入“黄金时代”
1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结束对沙特、埃及和伊朗三国的国事访问后返回北京。习近平将新年的首次出访选在中东三国,颇有深意。
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上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此次访问的中东三国,均加入了刚成立的亚投行。此次出访,习近平主席将加强合作作为主要目标,与沙特、伊朗分别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埃及则发表了关于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五年实施纲要。
实际上,在国际油价持续下跌的背景下,作为中国最主要的石油进口渠道,中东地区的能源问题无疑更受瞩目。在国际油价跌入低谷的2015年,我国的原油进口量不断攀升。根据海关总署1月13日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我国在2015年的原油进口量同比增加了8.8%,达到创纪录的3.34亿吨(大约670万桶/天)。
在进入“新常态”、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国内石油需求量并无明显增长,大量进口的石油主要被用于填补之前一度空缺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著名能源专家林伯强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番油价下跌,是我国加快石油战略储备的黄金时期。如果今明两年的石油持续维持在低价位,中国将在这两年内完成国际能源署设定的90天安全标准线。”
低油价“利弊共存”
2016年1月13日,纽约市场原油价格盘中短暂跌穿每桶30美元,为12年来首次。对比2008年原油价格每桶147美元的时光,实为冰火两重天。
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奇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油价的波动主要受供需影响,但此轮的暴跌与之前有明显不同。从供给端来看,美国发起的页岩气革命严重冲击了石油产业,同时页岩气的价格比想象的要低很多,并不会轻易被OPEC挤出市场。相反,OPEC的石油输入占比从原来的50%左右下降到了现在的30%左右,这个比例已经无法支撑其调节市场、决定市场的能力了。此外,从需求端来看,全球经济放缓,即使是中国都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放缓了经济发展速度,对石油的需求量也随之降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即使OPEC决定减产也不能左右石油价格,反而会失去原有的市场份额。”
油价暴跌中,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仍然高达60%左右,习近平刚刚出访的中东地区就是中国石油的主要进口来源:在2015年的中国石油进口中,仅沙特和伊朗两国就占了四分之一。
2015年4月,我国以每天740万桶的进口速度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张奇认为,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国际油价长时间维持在较低水平,对中国的发展可谓“利弊共存”。
张奇向时代周报记者具体解释说:“虽然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很大,但我们自身也是石油生产国,并且有些地方的生产成本还很高。油价的暴跌,对石油生产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低油价对于一些以石油为原材料生产的行业来说,成本又大大降低了。总之,较低的油价为我国加快石油战略储备创造了机遇。”林伯强则更加观点鲜明地认为,低油价对中国而言,“利大于弊”:“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而言,石油价格的下降是利好消息,我国可以借此大大节约能源采购成本。只要不出现对石油过度依赖和过度使用的情况,负面影响是很小的。同时,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也因此进入黄金时期,应该好好把握。”
石油储备基地迎头赶上
自2015年年底两次暂缓调整成品油价格后,国家发改委于2016年1月13日发出通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推进价格市场化。在新出台的成品油价格调整机制中,发改委为成品油价格设置了“天花板价”和“地板价”两项限制,将国内的成品油价格波动范围控制在40-130美元/桶之间。
林伯强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成品油价格新机制的出台,主要说明中国不想低成本地消费资源:“当国际油价低于每桶40美元时,中间产生的差价将会用于节能减排、处理汽车尾气等环境问题的解决。”除此之外,张奇认为:“‘地板价’的设置也有出于保护国内油企的考虑。同时,过低的原油价格可能会导致消费增多,从而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这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来说也是不合适的。‘天花板价’的设置则需要我国有足够的石油战略储备,才有能力保证价格维持在合理区间。”
早在2003年,中国就已经开始筹备石油储备基地,但就目前的数据来看,交出的成绩单并不乐观。
国家统计局网站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中,国内共建成舟山、大连等8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储备库容为2860万立方米。国际能源署设定的一国石油储备的安全标准线是90天,按照这个标准和我国2014年的石油消费量推算,想要达到安全标准线,中国的石油储备量应为1.27亿吨——与目前仅为约2500万吨的储存能力相比,中国离“及格线”还很远。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西方国家丰富的石油储备。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统计,日本石油战略储备及商业储备库存量合计达180天左右,美国为150天,法国超过180天。对此,张奇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虽然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还未达到“及格线”,但也并不像目前看到的这么差。“我最近看到了一些新数据,有的说是已经达到了30-40天,有的说是50天,总体来看,应该不超过50天。”林伯强同样认为:“目前最新的石油储备数字还没有出来,去年石油大幅度进口,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用于战略储备的,所以现在中国石油的实际储备量肯定高于目前看到的数字。如果今明两年油价维持在较低水平的话,达到90天的安全标准线是没问题的。”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规划显示,计划用三个五年的时间完成三期共7000万立方米的战略储备。其中,一期规划中的舟山、镇海、黄岛及大连四个基地已于2008年建成,并于2009年上半年注油完毕;二期规划中的独山子及兰州储备库也已于2012年一季度建成投产,但注油缓慢。天津、黄岛二期则分别于2013年11月、2014年6月投用,惠州储备库主体装置也已完成,但锦州、舟山、湛江储备库建设较为缓慢。
林伯强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此前的石油储备不够充足,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储油设施的空缺,但是我国建设设施的能力是很强的,一旦这方面跟上,石油储备也会不断完善。”张奇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除了储存空间不够,此前较高的油价也是阻碍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的原因之一。“2014年中之前,油价一直较高,在高价时买入显然是不合适的。跟发达国家相比,想要储存石油,我们无法承受那么高的价格。”
民间商业储油发力
正值油价低谷,再加上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加快,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由此步入黄金期,也让民间商业储油业迎来大好时机。
在欧美、日韩等国的石油储备中,民间机构、商业石油公司占有较大比例。其中,美国民间储备占其石油储备总规模的2/3,日本则占46.4%—商业石油储备在中国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相关研究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拥有8万余家民营石油企业,总储油能力达到2.3亿吨,但政策原因导致其缺少油源,目前这些油库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得以利用的仅有几十万吨库容。对此,张奇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民间储存规模虽然大,但是也比较分散,很难进行监管。油库的使用,无论从安全角度还是战略角度来看都十分重要,需要一定的标准。此外,对于民营企业的石油进口刚刚开放,还没有完全放开,所以导致了一些储存空间的空置。”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同样提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储备建设,建立企业义务储备,鼓励发展商业储备。
在当前低油价的行情下,用社会储库代替战略储备库的做法已经开始。截至目前,国家一期、二期战略库储存原油(不包含社会储库代储)达1800万-1900万吨,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战略储备库及部分社会库储备原油一共为2610万吨。以此计算,社会储库代储量占总储量的27%-31%。新华社公布的原油商业储备库数据则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原油商业库存3283万吨,加上国家战略储备库存2610万吨,中国原油累计库存5893万吨—虽然距离90天的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民间商业储备已经开始发力。
林伯强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民间的商业储备与国家战略储备不同。商业储备主要是出于盈利目的,而战略储备则是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民间石油储备增多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好的,但同时要注意,不能过分依赖民间进行石油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