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面临双重打击
[油价的下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供应过剩,还是需求疲软?就此轮暴跌来看,两大因素兼而有之]
预测石油价格暴跌对全球的影响取决于许多相互关联的因素。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指示器便是油价的下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供应过剩,还是需求疲软?就此轮暴跌来看,两大因素兼而有之。这也就是为何这一现状既令人疑惑又令人担忧。
令人担忧是因为一方面全球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大型新兴市场——正经历增长放缓,另一方面油价暴跌加剧主要经济体的通缩压力。同时投资者对能源部门的神经过敏还反映到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上:新兴市场企业借款主要集中在石油领域——如巴西石油公司——而美国垃圾债券市场持有相当一部分高负债页岩生产份额。
令人疑惑是因为此前经济学家预计低油价理应能够带动全球经济增长——如果油价处于60~70美元/桶,那么随着石油进口国石油消费能力的提升将得以带动经济上涨0.5个百分点,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以下几点原因,石油价格下跌利于增长尚未得到印证:许多发达经济体依旧在减少债务阶段,消费者也处于节省模式,虽然可能未来态势会有改变。2015年美国数据显示高耗能国把能源消费省下来的钱用于消费,有助于提振经济。新兴市场石油进口国,石油价格下降的后果还没有完全被传递出来。
除了全球需求疲软,石油出口商如海湾地区正在削减预算开支,而这是自金融危机以来被视为对全球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助力之一。
一些新兴市场石油进口国,包括印度和土耳其已从较低的能源价格中获益,前者201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名列前茅。拥有大规模农业部门的发展中国家同样因更低的燃料成本及食品价格而受益,提高收入。然而这些收益尚不足以抵消油价下跌对全球的负面影响。
更广泛的影响
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是重要因素。能源效率问题以及全球经济中能源密集型行业占比的减少是抑制高油价影响的长期趋势。这个趋势在2000年代中期,当石油价格的飙升没能削弱增长时已被关注到。我们应当考虑石油价格走势更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欧佩克兴起、石油价格连涨三倍,不仅导致70年代中期的经济衰退,高油价还助推美国通货膨胀,致使利率急速上升,这些因素加总在一起引发了1980年代早期的主权违约潮,破坏了拉丁美洲几乎近十年的增长前景。
自80年代末开始的长期油价下跌(跌到每桶15美元),导致苏联因无法支撑卫星国财政负担而崩溃。
而过去十年石油价格的上涨则激励了石油技术的运用,包括使美国从主要石油进口国转变成为出口国的页岩油行业。
政治不稳定
眼下我们又站在转折点上。随着欧佩克势力的衰退,大部分石油价格可能还将延续下跌。对于已经饱受脆弱经济折磨的主要石油出口国,如伊朗、俄罗斯、尼日利亚、委内瑞拉来说着实是个坏消息。后者在中国的帮助下才勉强幸免于彻底违约。
一些经济体如沙特阿拉伯和哥伦比亚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外汇储备,以减轻冲击。但是其他国家,如尼日利亚则没有,并且很可能成为下一个阿塞拜疆(阿塞拜疆近日就IMF贷款展开商讨)。而好消息是,一些国家已经发起重大改革,试图解除“石油魔咒”。但这个过程很可能引发痛苦的结构性改革:潜在违约,以及政局动荡。
所有这一切都加剧风险,尤其是中东地区的风险。20世纪60年代,海湾地区作为石油市场中心带来新的区域权力平衡,美国在其中扮演安全保证人的角色。
而今局面正发生变化。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似乎无法或不愿参与其中;该地区传统边界正受到威胁;区域强国——沙特阿拉伯、伊朗、土耳其和俄罗斯——则正在试图填补权力真空。
沙特阿拉伯为保护其石油市场份额而采取的直截了当的战术同样符合战略目标的需要,即控制区域对手的实力。全球能源市场目前的波动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以及地缘政治风险。难怪金融市场风声鹤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