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胜利油田聚焦资源高效利用,打破部门壁垒、革新管理模式、破解机制障碍,推动油田发展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日前,胜利油田一台服役25年的抽油机通过技术改造,系统效率提高3%、使用寿命延长15年……这条完整的“回收—再制造—再利用”绿色产业链,是该油田以系统性思维优化资源配置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胜利油田聚焦资源高效利用,打破部门壁垒、革新管理模式、破除机制障碍,构建起覆盖协同创效、精准管控的全链条资源配置体系,在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同时,推动油田发展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老油田拓展了新的效益增长空间。
优化整合聚合力,协同作战激活资源效能
今年以来,胜利油田聚焦价值创造,打破资源壁垒,激活协同效能,积极构建开放共享的资源生态。5月,胜利油田电力分公司和胜大石油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电力工程项目部,以“资质共享+能力互补”合作模式,通过跨单位协作将分散的资源聚合为创效优势。截至目前,项目部共签订4个订单,合同额突破百万元,实现“单打独斗”到“协同共赢”的转变。
这种“1+1>2”的资源聚合效应,在页岩油开发中体现得更为显著。胜利济阳页岩油具有低硫、低酸、高含蜡、高油气比的独特品质,虽年产量不足油田总产量的2%,但在物以稀为贵的市场中具备价格优势。胜利油田一改以往“大锅烩”式销售方式,统筹产供储销各环节资源,建立“分质输送—分类仓储—精准分销”的全链条管理体系,推动原油销售从指标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
“过去原油销售就像杂粮混卖,什么油都一个价,无形中降低了高品质原油的价值;现在按品质分类定价,高附加值原油能卖出‘精细粮’的价钱。”胜利油田企管法规部副经理倪峰说。
精益管理挖潜力,精准施策释放资源价值
长期以来,胜利油田存在“黄河北产气富余、黄河南用气紧张”的结构性矛盾,产气足的区域平价卖气,缺气的区域却高价买气,一进一出,造成效益流失。今年,胜利油田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搭建贯通南北、辐射东西的天然气管网,用自产气代替外购气,全力降低用气成本,截至目前,外购气量同比减少2980余万立方米。
胜利油田锚定价值最大化,坚持向管理要效益、向资源找潜力。围绕核心业务和高价值资源,加强投资管控,精细分解投资项目构成,科学分析内部专业化队伍承揽潜力,增加自营比例,让投资项目成为拉动增收创效的增量资源。强化土地运营,盘存量、扩增量,通过政府收储、统筹调剂、综合整治、挂牌转让等土地创效措施让“寸土生寸金”,大幅降低征地成本。优化物资采购,研判市场行情,精准调控采购节奏,建立价高减储、价低增储的动态采购机制,实时优化经营策略,让物资采购买得物超所值,采购资金显著降低。
破立并举激活力,机制革新打通资源堵点
区域资源优化涉及跨部门、跨单位、跨主体,在协作中难免会出现推诿现象。胜利油田破立并举,针对资源优化过程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明确19个链长,形成项目链长负责、节点协同推进、任务主体落实的立体化架构,实现部门单位从管理服务者向价值共创者的转变,有效激活资源优化的活力。
由于体制、机制障碍,胜利油田沉淀大量闲置设备难以流转。今年,胜利油田搭建闲置资源储备库平台,追溯设备的服役时间和轨迹,精准判定设备状态,实现闲置设备的自动识别,促进资源高效流通。上半年,累计盘活利旧抽油机639台,节约投资上亿元。
在勘探开发领域,胜利油田将分属勘探、开发的12项审批权限整合至地质工程一体化项目组,构建“目标储层—井位部署—工程方案”联审制度,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井周期缩短39%,百万吨产能建设投资持续降低。
文章来源: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