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石油上游业创新发展

时间:2016-01-20 09:33 来源:中国能源报 点击:

国际油价长期低位徘徊,石油上游业(勘探开发)正遭受巨大冲击。

当前,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油气占比不足三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新能源在没有成为供应主角之前,油气产量依然是“只能上不能下”。

显而易见,石油上游业创新既要“提质增效”,又要“增量”。眼下,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六成和三成,因此,石油上游业创新还要统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国内为主,国外补充”的方针。在“低油价”时期,只要条件允许,应当尽量多用境外资源;同时,积极开发国内油气,多建产能,平日不采或少采,以备不时之需。在这方面美国经验值得借鉴,为实现“能源独立”战略目标,过去几十年来美国无论谁任总统,无论油价如何涨跌,始终努力开发本土“低品位”油气资源,坚持创新,最终改变了世界油气版图,掀起了一场“石油上游业革命”。实践证明:科学、高效地开发利用油气资源始终是石油上游业创新的核心。

“增量”有资源基础,“提质增效”有空间

毫无疑问,高效利用油气资源是石油业创新发展应当牢牢抓住的关键环节。

新中国建立以来,经石油业人不懈努力,我国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近海四大油气区,原油、天然气年产量分别突破2亿吨和1000亿方,跻身世界主要油气生产国之列。然而,我国油、气探明率低,分别不到四成和二成;储量动用率和采收率均较低;非常规油气潜力很大,工作刚刚起步。因此,国内进一步发展石油上游业有资源基础。进入新世纪,我国油气储量、天然气产量连续15年快速增长,原油产量持续增长也证明上述认识是正确的。

通过初步后评估,可以清楚看出前述的储产量增长,主要是靠加大投入取得。以探明储量为例,近十五年来,每年增长的油当量固然比以往翻了一番,但相应的实物工作量也翻番了,单井探明的油当量并没有提高,换句话说,效益只是大体持平。与此同时,曾经发生多次重大决策失误。石油上游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经济损失尤为严重。可见,即使在现有的体制机制和经济技术条件下,“提质增效”空间依然客观存在,而且很大。

创新是勘探开发的本质

首先,工作对象的唯一性需要创新。世界上没有相同的盆地,也没有相同的油气田。大庆、胜利、任丘等高产大油气田发现后,我们曾经提出过“寻找第二个大庆”,“寻找第二个胜利”,“寻找第二个任丘”的口号,但都没有兑现。然而,这并没有妨碍找到更多的油气田和储量,只不过它们不是以往的类型。非常规油气同样没能逃脱这一规律。煤层气,美国主要产自中低阶煤,而我国首先在高阶煤里获得突破。页岩气,美国主要产自中、上古生界,而我国首先在下古生界取得战果。美国著名石油地质家A.I.莱复生很早就认识到:“实际上,每个新油田的发现都是一次新的实践。”

油气田产量自然递减,油气资源随着工作程度加深而日益劣质化(即在资源总量中,“低品位”的占比逐步增大),这是客观规律。石油上游业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行业,如果不创新,不持续开拓新领域,不能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将日益劣质化的资源有效开采出来,整个行业必将萎缩。

其次,手段的高效使用,需要系统创新。勘探开发是多工种联合行动,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从航天、航空、地面、地下不同层次,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不同角度,对目标区(或称靶区)进行探索的过程。勘探开发是生产活动、经济活动。要提高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不仅要“引入新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而且必然是系统创新。

第三,漫长的认识过程,需要持续创新。世界上每个油气区都是由多个、互不相同工作对象(地质体)构成的,突破一个到突破另一个,往往都会经历曲折而漫长的认识过程。著名的西西伯利亚油区和阿拉斯加油区,从开始勘探到形成油气区都花了40多年时间。一些开发了百年的油区,如阿帕拉契、密执安油气区,至今勘探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国情况也差不多:鄂尔多斯盆地,开发历史业已110年,而快速“增储上产”则是近二十年的事;渤海湾盆地,鏖战60多年,产量高峰迭起;四川盆地勘探70余载,气田越找越大,从不足30亿方的二、三叠系气田,到百十亿方的石炭系气田……直到最近发现的,储量超过4000亿方的寒武系气田。在漫长认识过程中,人们多次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境地。美国石油地质家P.A.笛克,在回顾美国石油业历史时,也有类似的感触:“在一个老油区运用老思想很少发现大量的石油,在过去的年代里,我们曾经认为无油可找时,实际上,我们只是缺少新的思想而已。”

正因为一个油气区不可能一次性认识清楚,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因而勘探开发必然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

创新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我国石油上游业历史经验表明,凡是成功的创新通常离不开下列要素:

敢担风险。创新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认识有先有后,先走的永远是少数人,必然会遭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风险。因此,敢担风险才能创新,跟风和赶浪头不可能创新。

实事求是。基于石油上游业“高风险、高技术、长周期”的特点,创新发展只能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路,走与时俱进的路。和60年前相比,我国石油上游业的工作对象不仅有“新区”,而且有了“老区”,这是进步、是发展。“新区”、“老区”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各自的工作特点,我们应当跟上形势发展,并行不悖做好这两篇文章。

继往开来。石油上游业的重大成果往往是几代人持续努力的结晶。吸收前人成果的精华,就会为今后工作提供一个高起点。继承,也包括国外的文明成果,同样需要全面、历史地了解,要重视中外石油业发展阶段的差别。和美国不同,我国石油勘探尚处在早中期,因此,我国石油上游业当前的工作方针只能是:“努力寻找高品位资源,积极开发‘低品位’储量”,而不应期望“低品位”(含非常规油气)油气迅速成为“主角”。

统筹兼顾。石油上游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各子系统高效率,总系统才有可能是高效率的。石油上游业是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追求高效率的目的是取得高效益。选用技术必需强调先进而适用,“杀鸡用牛刀”不能算创新。

双百方针。鉴于石油上游业“高风险”特点,因此,多几个工作实体,多几种工作思路,“众人拾柴火焰高”,有利于降低风险,扩大工作领域和成果,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在企业内部要通过技术民主实现科学决策,避免或减少重大决策失误。

有利氛围。改进绩效考核和奖励办法,使人们少一些浮躁,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全局性、前瞻性和关键性问题。要保护少数,保护“另类”,宽容失败;要清除“层级文化”、“功利文化”、“关系文化”等等不利于创新因素的影响。

优秀人才。有献身事业,服务人民思想境界的人,才会有不竭的创新动力;有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人才能在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实现创新。

依法治矿。要保障石油上游业体制、机制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需依法治矿。首先要完善石油法律法规体系,正确处理央地利益关系,坚持“特定矿种、一级管理”的探矿权、采矿权许可证制度;要随着政府执政能力增强,有序开放石油上游业,避免重蹈其它矿业“一放就乱”的覆辙。其次,要基于矿产资源的“级差性”,完善矿业管理和税费制度,以激励创新;要正确处理各种所有制公司间的关系,支持和引导中小油公司,培育更多创新主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

石油会战,利于“万众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曾经组织过多次石油会战,而每一次成功会战,不仅促进了油气快速“增储上产”,而且明显地提高了我们的理论、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大庆会战,充实完善了《陆相地层成油理论》,形成了以重视第一性资料、“三老四严”和技术民主为特征的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渤海湾会战,形成了《复式油气聚集理论》及复杂断块油气田“滚动勘探开发”方法。冀中会战,形成了《潜山油气田“新生古储”成藏理论》及“稀井广探,稀井高产,稀井高质量”工作方法。长庆会战,形成了《“低品位”油气聚集理论》及高效勘探开发方法。涪陵会战,深化了《页岩气富集高产规律》认识,完善了水平井、大型压裂及工厂化施工方法……

石油会战的实质,是以特定的地质体为对象组织的石油勘探开发战役,是矩阵管理的具体应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体现,也是“万众创新”的理想平台。石油业持续发展需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在新时期,可以考虑组织若干有不同创新侧重点、不同预期成果的石油会战。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预期为“稳定东部”、“振兴东北”作贡献的石油会战。如,松辽盆地“低品位”储量高效开发战役,和松辽盆地深层及两侧“断陷盆地”增储上产战役。

以机制、科技创新为重点,预期为“发展西部、加快海洋”作贡献的石油会战。如,塔里木盆地古生代碳酸盐岩增储上产战役,和海洋扩大探索领域快速增储上产战役。

以科技创新为重点,预期为石油上游业持续发展增添后劲的石油会战。如,四川盆地及周缘以页岩气为重点的勘探开发战役,黔南-桂中勘探战役,和华北北部元古界、古生界勘探战役。

我们深信,通过这些战役,通过“万众创新”、“系统创新”必将有力地推动石油上游业“稳增长”、“提质增效”战略目标的实现。

盘活存量,开拓经济新增长点

截至2014年底,全国探明未动用(未开发)石油储量83.6亿吨,天然气储量3万亿方,分别占历年累计探明储量的23.4%和40.5%。按发现成本2美元/桶油当量计,约有10000亿元财富长期埋在地下。这些储量八成属于“低品位”,开采难度较大,经济效益较低。思维惯性,将人们引入“低品位=低效益”的误区,致使这些储量得不到足够重视,得不到及时开发。

为完成中石油和中国工程院的石油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笔者曾对“低品位”储量利用问题,做过较为详细的调研,取得三点认识:

第一、这些储量地质风险小,且多分布在已开发油气田周边,便于开发利用;第二、七成以上储量可用当时的工艺技术开采;只要经营得法,效益并不会低。大庆、长庆油区,八、九成的未动用储量,在油价28美元/桶时,内部收益率可以达到8%以上。以“低品位”储量为主体的长庆、辽河油区,2002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高达69.5和39.7万元/人年,高于中石油各油区34.5万元/人年的平均水平,更高于煤炭、冶金2.4-3.5万元/人年的水平;第三、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多种所有制大中小油公司相结合的产业链,是合理、高效利用油气的途径。

“大中小油公司相结合”有利于“低品位”储量开发利用。松辽盆地44个中小油公司,2002年从“低品位”储量中,采油233万吨,上交税费3.5亿元,利润4.25亿元。和大油公司相比,它们专注“低品位”,摸索出了有效开发新路子,大大降低了动用储量的经济门槛。

有利于拿下“久攻不克”油区。海南福山凹陷,1958年开始普查,经历过对外合作和大油公司勘探,均未突破。1993年由一家小油公司接手后,2004年产油9万多吨,产气1.28亿方,人均利润200万元,取得了极好经济效益。

有利于己废弃油田“起死回生”。依奇克里克油田是塔里木盆地发现的第一个油田,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大油公司废弃,小油公司上手后,产量又逐步恢复。

有利于开拓新的勘探领域。二连盆地,小油公司在不被大油公司看好的北部和南部凹陷里找到高产油井,发现了新的油气产层;鄂尔多斯盆地,小油公司在大油公司认为储集层不发育的地区找到了百万吨级油田……这些成功,解放了思想,拓宽了找油领域。

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据不完全统计,仅延长油矿及下属县钻采公司,以及松辽盆地44家小油公司就创造了38000个工作岗位,而且带动了技术服务市场的兴旺繁荣,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财富。

有利于回收“落地油”。新疆黑油山公司,2004年回收“落地油”1万多吨,不仅有经济效益,也改善了矿区环境,有利于绿色发展。

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发展中小油公司,允许民企进入石油上游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如果人们用开发页岩气的热情、理念和技术,结合相应的体制机制改革,将全国未开发储量动用一半,即使采油速度低至0.5%、采气速度低至1%,全年仍可采油2000万吨、可采气150亿方。油价按1800元/吨、气价2元/方计,每年可直接创造产值600亿元以上。如果再加上提高采收率带来的效益,带动技术服务业增加的效益,显而易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实现科学、高效利用油气储量,在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新常态”下,可以开拓出耀眼的新经济增长点。在实现“两个百年”战略目标征程中,石油人可以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