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近来遭遇美国技术断供,中国社会激起了一种即将被全面围堵的惊恐心态,有的人甚至提出中国石油也可能断供。
这派意见认为,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要靠自己解决,用一定时间做到能源基本自给,使中国在能源安全上掌握自己的命运。
对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担忧由来已久,此外受华为断供事件影响,在伊朗石油禁运问题持续紧张的局面下,强调居安思危,出现主张中国能源安全要更多依靠自身供应的观点是很自然的。其中华为断供事件引发的社会惊恐情绪,很容易导致出现应激反应,使得社会心态变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不过,如果真的要实现80%的能源自给,制定一个具体的时间表并严格推行,这不得不说是忽视经济规律的反应过度,结果很可能是事倍功半,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全世界目前所有国家的主要能源都是石油,这是因为石油的综合效率最高。考虑经济性、污染影响、供应稳定程度等因素之后,如果煤炭、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所有的替代能源可以比石油的综合效率更高、代价更低,为什么没有一个国家去做呢?核能发电技术虽然比较有潜力,但电力交通工具要大规模替代燃油动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石油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这是电力无法取代的。
所以就目前而言,相较于石油,其他替代能源一定是成本更高、效率更低。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说,如果强推替代能源,中国的经济发展总成本一定会比其他国家更高,这将削弱中国的全球竞争力,不利于形成高效的规模化产业集群。
当然,有望替代石油的能源选项有很多,我们也需要去研究探索,但现在并不知道哪种技术最终有望结出果实。而如果强行推动新能源发展,还制定必须完成的时间表,那么“大干快上”必然导致更多不必要的浪费,这是我们要从历史经验中吸取的教训。
我们需要积极进行新能源的研究,但大规模推广则要谨慎,不能违背经济规律。一旦有一种替代能源可以在综合效率上接近石油,那么大面积的应用就会水到渠成,我们不必也不应揠苗助长。
那么对中国能源安全的担忧是多余的吗?虽然不能说担忧石油断供是杞人忧天,但石油资源的供应与芯片等科技产品的供应是两个领域,不能简单类比一概而论。
以芯片、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品供应链,我们必须承认其的确掌握在美国手上,美国政府有能力控制上游,虽然其也要付出代价,但它确实有能力中掐断对中国的供应。
而石油是一种自然资源,不均地分布在世界各地,美国很难完全切断中国从国际市场获得石油的渠道。中国的外购石油供应主要来自中东地区,而非美国,2018版《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外购石油有43.6%来自中东地区,仅有1.8%进口自美国。
因此美国仅靠自己停止供应,基本对中国的石油进口产生不了影响。因此石油供应很难成为一项用来威胁的工具,这和美国的芯片、中国的稀土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当然,虽然稀土足以作为“战略性武器”,但中国不会也不应当轻易动用稀土作为报复工具,这一方面有损于中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面也容易激化冲突升级。
虽然在理论上美国有可能完全掐断中国的石油供应,但代价巨大,必然导致两国的直接冲突。要做到这一步,仅靠美国自己不行,必须联合(逼迫)众多产油国共同行动才有可能。但这种行动意味着中美公开翻脸,与宣布进入战争状态无异。双方会做出如此选择吗?中美两国爆发直接军事对抗,这只能说明双方的战略决策出现了严重失误,对彼此都是巨大的灾难。
中国要做到“以战止战”,而非“为战而战”。我们要“以斗争求和平”,但斗争不能无底线,更不能任由情绪狂奔,为了“解气”而贸然升级报复手段。最高的斗争原则与智慧,就是拿捏“斗而不破”的分寸。
大国需要战略定力,面对变局不能自乱方寸,更不应风声鹤唳。我们既要重视能源安全,但也不能因恐慌而产生封闭心态,主动和世界产业链脱钩。追求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体系,只会导致低效率高成本,削弱中国的产业竞争力,使亲者痛仇者快。
中国必须坚持深度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如此才能持续提高中国的竞争力,缩小与美国间的差距,进而实现超越。我们不能被美国扰乱,美国的政策越是封闭,中国越应该坚持开放。
技术发展要靠组合创新,经济发展更是如此。越是能吸纳来自全球各国的资源,包括 自然资源、智力资源,才越能更好地实现创新与经济发展。
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而且这种效应还在不断自我强化,形成经济发展的“正循环”。这个时刻,中国没有任何理由要走回头路,重回封闭体系只会让中国取得的成就毁于一旦。我们一定要在这个问题上保持清醒。